成都龙泉驿区夜场KTV招聘男模无任务日结-教育委員-+Q::4397-301::底薪5000-10000以上,可日结/周结/月结,详情咨询了解::{ 19世紀,在家中工作的英國諾丁漢紡織工人。視覺中國供圖 19世紀,在工廠工作的紡織女工。視覺中國供圖 歷史仿佛在重演。 不久前,一場因AI而起的大罷工在美國上演。在罷工游行的隊伍里,有人舉起標語,“是時候毀掉AI了”。許多人擔心,AI會取代他們,呼吁建立保護機制。 這一幕似曾相識。200余年前,一場毀掉機器的運動曾在英國上演過。有那么一段時間,英國的織工每天都在搗毀機器。每一次行動開始前,他們總提前送上一封信:“先生,如果您拒絕拆除機器,我們將會造訪,并摧毀它們。” 正如當下,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(yè)革命,200余年前的英國正經歷著第一次工業(yè)革命。紡織業(yè)率先出現一系列新的發(fā)明:飛梭、珍妮紡紗機、蒸汽機和水力紡紗機。 “水和蒸汽遲早會完成大自然交給肌肉來完成的工作。”一名年輕工人與同輩談論“機器自動化”情況時說,“除非英國的勞動者起來為他們的權利而罷工,否則很快就沒有權利,也沒有勞動者! 一種被機器取代的恐慌,最早在傳統(tǒng)紡織工人中蔓延?椆さ目只排c如今參與罷工的演員、插畫師、音樂家、出租車司機的恐慌何其相似。也許從紡織工人的故事中,可以窺見,出租車司機等可能會被AI取代的個體,未來會經歷什么。 對200余年前的紡織工人來說,他們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失業(yè),而是收入下降。 1811年3月,在英國中部城市諾丁漢――英國針織襪業(yè)的中心,一些商人正利用機器來提高生產效率,壓縮生產成本,4家襪商公開宣布,削減付給織工的工資。 一些織工向當局反映此事,沒得到解決。當年3月11日,一群絕望且憤怒的織襪工聚集在諾丁漢市中心的廣場上,陳訴近來遭受的艱難,要求恢復工資水平。浩大的聲勢驚動了政府,人群被軍隊驅散。 然而,到了夜里,抗議人群在城市邊緣再次聚集。一群織襪工在夜色的保護下,潛入一家新紡織工廠,拿著大鐵錘,砸毀了80架織襪機。接下來的幾天,這樣的破壞行動不停地在夜里進行著。 歷史學家通常將這場行動視為“盧德運動”的開端。很快,破壞機器的行動像星星之火,在英國燃起燎原之勢,波及到蘭開斯特郡、約克郡等多個重要工業(yè)區(qū)。畢竟機器正取代的這個群體牽扯到100萬人,占據著英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。 長期以來,織工都是“英國最大的單一產業(yè)工人群體”,他們擁有著穩(wěn)定、體面的生活,丈夫、妻子、孩子都圍繞著家庭手工作坊而忙活。而當時,這種生活正在一點點崩塌。 《呢絨呢織業(yè)史》里記載著:1806年至1817年,約克郡的剪絨工廠據說從5家增加到72家,剪絨機器從100架增加到1462架,3378個平絨工人中至少1170人沒有工作,而1445人只是半工作,只有763人完全就業(yè)。 由于操作機器的技術要求不高,價格更低廉的女工、童工比紡織技術更嫻熟的男工更受工廠歡迎。 原本,紡織業(yè)有許多學徒,通常要花費7年時間學得一技之長,但當他們行走在這段歷史的關鍵轉折點,擺脫學徒身份獨立謀生時,卻不得不面臨一個不再需要這項技能的社會。 其實,早在1550年,一位剪絨工人就發(fā)明出能夠“代替手工”的起毛機,但由于效率極高,遭到剪絨工的強烈反對,第二年國王就頒布了“起毛機禁令”。 等到第一次工業(yè)革命到來,越來越多新機器無可阻攔地引入紡織業(yè),古老的“起毛機禁令”也漸漸名存實亡。這一次,政府沒站在工人的一邊。1809年,英國取消毛呢業(yè)所有的保護性立法。 “通向工廠的大門被打開了。”英國歷史學家E.P.湯普森(Edward Palmer Thompson)在《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》一書中寫道,“現在可以使用起毛機、剪絨機,也可以雇用沒有技術的工人和童工,而(傳統(tǒng)工人)憑借憲法手段作出補救的道路則被徹底堵死! 與此同時,英國正陷入內憂外患的窘境。與法國的新爭霸戰(zhàn)進入第八個年頭,氣勢洶洶的拿破侖對這個東大西洋島國實行持續(xù)的經濟封鎖。這也使英國盛產的紡織物無法進入更廣闊的市場,貿易訂單削減,紡織業(yè)出現危機,一些地方經濟受到影響,失業(yè)問題持續(xù)發(fā)生。 在諾丁漢,許多失業(yè)的人被安排到街頭,做清潔工,以獲取微薄的收入,否則他們無事可做。 一些地方剪毛機取代了三分之二的剪毛工,生產1條寬布所需的勞動力減少了75%。在蘭開斯特郡,一名織布工的每周工資從1800年的25先令,下降到1811年的14先令,食品的價格卻在攀升。 織襪機被砸碎的消息從各地不斷傳來,5臺、6臺、10臺、70臺…… 行動者打著“內德?盧德”的旗號,自稱“盧德分子”,但盧德究竟是誰,即便到現在歷史學家也沒真正弄清楚,據說,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砸毀機器的人。接著,被稱為“盧德運動”的機器破壞行動,如同瘟疫般在英國擴散開來。 一些工廠主在恐懼中承諾不再使用新機器,一些襪商嚇得把機器都轉移到別處,一些工廠主建起防御工事對抗盧德分子。 英國詩人拜倫(George Gordon Byron)回到動亂中的家鄉(xiāng)時發(fā)現,諾丁漢“仿佛是一種無政府的狀態(tài)”。他同情工人們,覺得國家應該干預,解決工人們的困境。 那時,當局已動用軍隊平息“騷亂”。拜倫四處演說,向當局呼吁,“解決的辦法不是更多的暴力,而是解決痛苦的根源”。 只是這個國家的政客們更傾向于認為,機器正推動國內經濟迅猛發(fā)展,英國正成為“世界工廠”,權貴們的生活也沒怎么受到工業(yè)化的影響,甚至變得更好了。他們對一些底層人正陷入饑餓熟視無睹。 那時,就有人將冷酷無情的人,比作機器。 英國女作家夏洛蒂?勃朗特(Charlotte Bront )的父親曾做過織工!逗?愛》出版不久后,勃朗特就開始寫一部以盧德運動為背景的長篇小說《謝利》。 她在《謝利》中寫道:“成千上萬的人失業(yè),使他們毫無維持生活的合法手段。接著又是莊稼歉收。災難達于頂點。忍耐,過分刺激,使得同胞們都起來暴動。人們都感到,一種精神上的地震,像分娩的陣痛一般,正在北方地區(qū)的丘陵下面起伏不息! 其實,使用暴力并非他們唯一的出路,在盧德運動開始前,他們嘗試過請愿、示威、罷工,都失敗了。 工人們還提出過許多解決辦法,比如通過對機器征收稅款,建立失業(yè)保障基金,建立安置和再就業(yè)培訓計劃,或者等社會經濟向好后,再引入自動化機器,這樣對社會的破壞性小一些。尋求和平解決的呼聲也并未停止,但都沒能夠扭轉機器激增的局面。 1812年年初,英國上議院通過了“破壞機器法案”,毀壞機器的人將被判處死刑。盧德分子立刻用錘子回擊了新法案,只是在一次激烈的沖突中,盧德分子死的死,傷的傷,逃的逃,有一些后來被逮捕。 1813年年初,相繼有10余名盧德分子被處以絞刑。那些被絞死者中,有一名23歲的年輕人,名叫喬治?梅勒(George Mellor),是當地盧德運動的一名領導者。他曾在一份寫給朋友的信中寫道:“記住,靈魂比工作或黃金更有價值! 當地的一份報紙上記錄著,他們被絞死的那天,一共有13位妻子成為寡婦,57個孩子失去了父親!斑@就是試圖用武力摧毀一個賺錢機器的新代價。”布萊恩?麥錢特(Brian Merchant)在《機器之血》一書中說。 他們去世幾天之后,英國詩人雪萊讀到關于盧德分子被處決的報道后,提議為這些盧德分子的家屬募捐。 自那以后,零星的破壞行動還在繼續(xù),但已折騰不起大的水花。更多的織工在漫長的轉型期保持沉寂,艱難求生,而這個機器制造的世界正日益繁榮。 到1841年,在約克郡的利茲,1814年尚能充分就業(yè)的1733名剪絨工,已經淪落到“能找到什么就干什么”的地步,有的挑水度日,有的當清道夫,有的賣桔子、糕點、生姜餅、皮鞋油。 他們不得不學著適應這個充斥機器的社會,等待他們的是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的機器工廠,和越來越多農村人涌入的城市。 只是,相比于過去,一切都變了。工人們要忍受來自工廠主的剝削,按照勞動紀律、勞動時間,完成單調的勞動任務。工廠里的勞動環(huán)境也不怎么樣,他們的生活質量、居住環(huán)境、壽命都受到影響。雇主與工人之間的關系也很冷酷,工人仿佛一架服務機器的機器。 E.P.湯普森在《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》中寫道:“大多數勞動人民是從剝削的性質及其強度的變化中感受工業(yè)革命的殘酷經歷的! 通常,這被認為是機器第一次大規(guī)模取代人的工作。英國也在第一次工業(yè)革命后,成為“世界工廠”,并確立了全球霸主的地位。當人們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工業(yè)革命史時,總會首先提到:工業(yè)繁榮、經濟增長、科技進步、社會巨變…… 但在更微觀的層面,很少有人看到,這場波瀾壯闊的革命,對“被革命”的紡織工人而言,究竟意味著什么。 李強 來源:中國青年報}